严重骨盆创伤救治的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简介视频 教学引导视频

严重骨盆创伤救治的虚拟仿真实验

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所属学科:临床医学类
专业门类:临床医学
项目申报人:胡军、鲁明
课程年份:2021
课时数:3
课程唯一编号:LCG10312006

实验简介:

有研究表明,创伤致死占全球病死率的7%,是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其中严重骨盆创伤救治不当或不及时导致的死亡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骨盆创伤患者的急诊处理成为了外科教学和科研的重难点之一。骨盆骨折常伴有严重的合并症,较为常见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是急诊创伤领域的重大难题,随着损伤严重程度的增加,病死率不断升高,可达40%~65%。在早期的救治中,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可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生症率。现阶段,由于缺乏统一完善的的创伤救治体系,我国创伤救治成功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处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需要一家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包括急诊医学科、创伤外科、骨科、普通外科、放射科/介入治疗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输血治疗科等相关科室的共同参与。目前,多学科会诊模式下的专科间会诊拖沓、时间观念不强、转科或伤病救治时存在矛盾/推诿,导致患者不能及时获得确定性治疗而错失救治黄金时间,引发严重后果。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提升创伤救治能力以及加强院前、院内创伤救治流程、救治技术、信息化预警联动等内容的培训。

如今,在严重骨盆创伤的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该疾病的救治现场带教风险性大、模拟急诊处置环境进行实践教学的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可操作性及组织实施性不强,这些因素均导致教师无法开展贴近临床实战的实质性实践教学内容,最终使得学生无法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观摩该疾病,对它的急危重程度的感性认识不深,对其诊治流程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因此,对该疾病临床真实场景进行复现还原,对整个救治的诊疗过程进行多角色、全流程、多层次,全周期的仿真模拟以及更加注重“诊疗思维-实践技能-多学科合作-医患沟通”的四位一体虚拟仿真实验训练模式就十分有必要。

本项目以《外科学》、《诊断学》、《药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关键知识点,以及与之关的《解剖学》、《生理学》、《医患沟通》基础知识点为基础,并以临床实际发生的典型病例为参照,通过构建严重骨盆创伤的虚拟仿真急诊场景、并设定医患双方的多角色模式,设置6个课时进行实践教学。本项目实验目的主要通过以下实验步骤来实现:

(1)通过临床实际发生的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案例素材构建虚拟仿真的就 诊对象角色,虚拟重现构建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急诊诊疗的完整流程,加强学生对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急诊处置的直观认识。

(2)设计复杂多样的合并症情境,学生通过在线交互操作,掌握严重骨盆创伤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处理流程,提升学生对严重骨盆创伤现场病因的判断、决策以及应变能力。

(3)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急诊诊疗过程,虚拟再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不同的严重程度,通过构建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生理学”驱动的数学计算机模型,实时呈现对应的诊疗措施和疗效,掌握严重骨盆创伤诊疗原则和方法及建立多学科会诊的诊疗思维,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临床思维、综合评判及沟通等多种能力。

(4)通过线上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学习(训练诊疗思维判断)与线下模拟实训(掌握骨盆固定操作技能方法包括支架外固定和骨盆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临床实践教学的真实感和效果。

...查看更多 点击收回
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所属学科:临床医学类
专业门类:临床医学
项目负责人:胡军、鲁明
课程年份:2021
课时数:3
课程唯一编号:LCG10312006

实验简介:

有研究表明,创伤致死占全球病死率的7%,是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其中严重骨盆创伤救治不当或不及时导致的死亡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骨盆创伤患者的急诊处理成为了外科教学和科研的重难点之一。骨盆骨折常伴有严重的合并症,较为常见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是急诊创伤领域的重大难题,随着损伤严重程度的增加,病死率不断升高,可达40%~65%。在早期的救治中,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可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生症率。现阶段,由于缺乏统一完善的的创伤救治体系,我国创伤救治成功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处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需要一家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包括急诊医学科、创伤外科、骨科、普通外科、放射科/介入治疗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输血治疗科等相关科室的共同参与。目前,多学科会诊模式下的专科间会诊拖沓、时间观念不强、转科或伤病救治时存在矛盾/推诿,导致患者不能及时获得确定性治疗而错失救治黄金时间,引发严重后果。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提升创伤救治能力以及加强院前、院内创伤救治流程、救治技术、信息化预警联动等内容的培训。

如今,在严重骨盆创伤的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该疾病的救治现场带教风险性大、模拟急诊处置环境进行实践教学的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可操作性及组织实施性不强,这些因素均导致教师无法开展贴近临床实战的实质性实践教学内容,最终使得学生无法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观摩该疾病,对它的急危重程度的感性认识不深,对其诊治流程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因此,对该疾病临床真实场景进行复现还原,对整个救治的诊疗过程进行多角色、全流程、多层次,全周期的仿真模拟以及更加注重“诊疗思维-实践技能-多学科合作-医患沟通”的四位一体虚拟仿真实验训练模式就十分有必要。

本项目以《外科学》、《诊断学》、《药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关键知识点,以及与之关的《解剖学》、《生理学》、《医患沟通》基础知识点为基础,并以临床实际发生的典型病例为参照,通过构建严重骨盆创伤的虚拟仿真急诊场景、并设定医患双方的多角色模式,设置6个课时进行实践教学。本项目实验目的主要通过以下实验步骤来实现:

(1)通过临床实际发生的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案例素材构建虚拟仿真的就 诊对象角色,虚拟重现构建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急诊诊疗的完整流程,加强学生对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急诊处置的直观认识。

(2)设计复杂多样的合并症情境,学生通过在线交互操作,掌握严重骨盆创伤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处理流程,提升学生对严重骨盆创伤现场病因的判断、决策以及应变能力。

(3)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急诊诊疗过程,虚拟再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不同的严重程度,通过构建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生理学”驱动的数学计算机模型,实时呈现对应的诊疗措施和疗效,掌握严重骨盆创伤诊疗原则和方法及建立多学科会诊的诊疗思维,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临床思维、综合评判及沟通等多种能力。

(4)通过线上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学习(训练诊疗思维判断)与线下模拟实训(掌握骨盆固定操作技能方法包括支架外固定和骨盆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临床实践教学的真实感和效果。

我要做实验
返回
实验介绍
实验必读
预习
自测
评论
  • 实验教学目标
  • 实验原理
  • 实验教学过程与实验方法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与结论

本系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再现实际骨盆急诊工作全过程形成”线上虚拟仿真自学-线下情境模拟训练-病房见习-临床实习”环状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评估分析、健康教育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实现学校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知识目标:本项目以《外科学》、《诊断学》、《药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关键知识点,以及与之关的《解剖学》、《生理学》、《医患沟通》基础知识点为基础,并以临床实际发生的典型病例为参照,通过构建严重骨盆创伤的虚拟仿真急诊场景、并设定医患双方的多角色模式,设置6个课时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骨盆骨折的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处理原则。熟悉髋臼骨折的分型、治疗原则等。

能力目标:通过线上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学习(训练诊疗思维判断)与线下模拟实训(掌握骨盆固定操作技能方法包括支架外固定和骨盆带)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演绎推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运用概念和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岗位胜任力。

素质目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广博的人文素养;一定的创新能力。

以真实典型病例为原型,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语音和语义识别、数据库和网络编程技术,构建高仿真度的虚拟对象和临床实验场景,再现严重骨盆创伤的急诊诊疗救治全过程(图1)。学生在虚拟的急诊临床场景中对病人实行评估,做出预判,并进行针对性的病史采集、可能性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提出相应治疗方案,虚拟患者在不同方式的治疗处理下,其疾病进展发生相对应的病情变化,从而出现不一样的结局。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需进行评估-病史采集-完善相应检查-多学科会诊(团队合作)-诊断-有效沟通-治疗-及术后并发症诊断及处理的流程,直至伤者死亡或顺利出院。实验全程实行倒计时,训练学生具备“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以及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诊疗思维。实验过程中,系统记录所有已执行的操作并同步显示,实验结束立刻给出评价报告,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路梳理,最终成功抢救伤者。通过系统数据的分析评估学生临床实践效果,使得老师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薄弱,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期让学生全面掌握严重骨盆创伤的诊断和治疗。

1)临床案例情景教学法 本实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最大可能重现临床真实场景,包括从就诊到疾病转归的所有环节情景,本实验会插入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角色在不同环节出现的原声语音交互对话信息以及不同角色的实时动态表情,最大程度还原现场的医护人员救治的紧张感、家属的焦急感和病人的痛苦感。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让他明白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每个人的分工,注重培养学生对该疾病整体观即具备紧急伤情的评估与处理以及抢救流程的思维意识、团队作战的合作意识、“医-医、医-护、医-患”有效沟通能力的意识以及医学人文关怀的意识(主要体现在具备共情的能力,根据不同患者的经济状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本实验设计的“严重骨盆创伤救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线下骨盆带以及支架外固定的两种稳定骨盆措施的实体实验教学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3)反馈评价驱动教学法 由于本项目的复杂性,在各实验模块允许一定的犯错次数,学生在犯错时不采取及时提醒,直至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学生需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反馈评价,系统会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进行评估,最终系统给出学生实际操作得分(70%)和自我评价能力得分(30%),以及该项目的个人分析报告,最终按上述比例,算出学生个人最终得分和出具项目中表现出色和不当之处的文字报告。本实验更加注重发现过程中错误操作背后隐藏的错误诊疗思维(或是医学理论知识的缺失亦或是对操作本身的不理解、不熟悉、不熟练。)

(1)通过临床实际发生的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案例素材构建虚拟仿真的就 诊对象角色,虚拟重现构建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急诊诊疗的完整流程,加强学生对严重骨盆创伤患者急诊处置的直观认识。

(2)设计复杂多样的合并症情境,学生通过在线交互操作,掌握严重骨盆创伤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处理流程,提升学生对严重骨盆创伤现场病因的判断、决策以及应变能力。

(3)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急诊诊疗过程,虚拟再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不同的严重程度,通过构建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生理学”驱动的数学计算机模型,实时呈现对应的诊疗措施和疗效,掌握严重骨盆创伤诊疗原则和方法及建立多学科会诊的诊疗思维,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临床思维、综合评判及沟通等多种能力。

(4)通过线上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学习(训练诊疗思维判断)与线下模拟实训(掌握骨盆固定操作技能方法包括支架外固定和骨盆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临床实践教学的真实感和效果。

模块分布
第一模块:学习与考核。
包含①紧急伤情处理。②损害控制复苏。主要以救治骨盆骨折患者为目的。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失血性休克抢救、骨盆骨折外支架手术安装等考核内容组成。
第二模块:知识巩固与拓展。
包含①康复训练。②知识要点。③案例库。④微课堂。主要用于学生考核完成后,针对不足之处提供相关知识的回顾和拓展,帮助学员快速理解考核要点,提高考核成绩。

结果:通过多少轮的考核测试,以下为统计情况:

实验浏览量:
实验人数:
实验平均用时:
实验完成率:
实验通过率:
优秀人员:
达标人员:
未达标人员:


结论: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了实景教学中学生无法直接在真实病人身上练习的问题,学习者可以无限制地登录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进行学习,每次进行学习考核,后台系统都会记录学员的学习考核情况,并通过后台数据的统计功能,让学员了解自己的学情内容,对自身和同学间有一定的比较心态,激发了学生之间的好胜心理和上进的主观动力,从而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
2.提升教学效果:
     虚拟仿真实验打破时间、空间等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上网学习。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环境,避免学生对病人产生不必要的伤害,通过多次训练和考核,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查看更多
点击收回
  • 网络要求
  • 硬件要求
  • 用户操作系统要求
(1)客户端到服务器的带宽要求
本项目是“线上模式”,采用B/S架构,用户通过网络链接进入仿真平台,进行学习与操作,此时客户端到服务端单线接入带宽要求不小于20Mbps,带宽越大,虚拟仿真打开速率越快,体验效果越佳。服务端接出带宽要求不小于100Mbps光纤,带宽越大,客户端体验越好。

(2) 能够支持的同时在线人数
1.实验最大并发访问数(1000人同时访问);
2.系统用户数(暂时无限制);
3.同时在线用户数(不超过同时在线1000人)。

计算机硬件配置要求

CPU要求:Intel i3及以上;

内存要求:4G及以上;

显存要求:1G及以上;

存储容量要求:40G及以上。

Windows XP,Windows7, Windows8, Windows10, Windows11 专业版/旗舰版 64位操作系统。
admin
2024-01-05 14:22
evrfwvev
1
0

admin
2024-01-05 13:54
11
1
1

admin
2024-01-05 13:56
tt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