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休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实验简介视频 教学引导视频

电休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
所属学科:临床医学类
专业门类:临床医学
项目申报人:
课程年份:2023
课时数:
课程唯一编号:LCC10312038F

实验简介:

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是一种应用于重度抑郁症、躁狂症以及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电休克涉及到高风险操作和患者安全问题,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充分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休克仿真虚拟实验课程应运而生。

...查看更多 点击收回
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
所属学科:临床医学类
专业门类:临床医学
项目负责人:
课程年份:2023
课时数:
课程唯一编号:LCC10312038F

实验简介:

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是一种应用于重度抑郁症、躁狂症以及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电休克涉及到高风险操作和患者安全问题,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充分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休克仿真虚拟实验课程应运而生。

我要做实验
返回
实验介绍
实验必读
预习
自测
评论
  • 实验教学目标
  • 实验原理
  • 实验教学过程与实验方法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与结论

该课程旨在为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安全、可操作的电休克治疗虚拟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


1. 了解电休克治疗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2. 通过仿真模拟,掌握ECT的规范化操作技能。

3. 提升对ECT适应症、禁忌症和风险管理的临床认知。

4. 培养临床决策和应对ECT突发情况的能力。


1. 电流刺激

 在ECT中,医生会将电极放置在患者的头皮上,并通过这些电极传递短暂的电流(通常为70至120伏特)。这个电流持续约0.5到8秒,导致大脑内广泛的神经元去极化,诱发一次受控的癫痫发作。

2. 癫痫发作

 电流的传递会导致患者大脑的神经元同步放电,从而诱发一次全脑性的癫痫发作。这种发作通常持续30秒到1分钟,在外观上可能并不总是伴随明显的身体痉挛(因患者使用了肌松药物),但脑电图上会显示出典型的癫痫活动。

3. 神经传递的改变

 ECT诱发的癫痫发作会改变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特别是对抑郁症患者,ECT可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促进情绪改善。

4. 神经元可塑性

 ECT被认为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大脑能够通过电休克的刺激形成新的神经连接。这种神经可塑性对于纠正情绪障碍和认知缺陷非常重要。

5. 大脑区域的功能连接

 研究表明,ECT能影响大脑多个区域的功能连接性,特别是调节与情绪、记忆和认知相关的脑区活动。比如,ECT可能通过降低杏仁核的过度活跃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或抑郁。


1. 虚拟仿真实验:通过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学生可以在无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练习。

2. 互动式教学:课程结合在线指导、互动练习和即时反馈,确保学生理解每一步操作的临床意义。

3. 评估系统:内置自动化评估功能,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能力进行评分,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规范性和临床判断力。

1. 电休克治疗概述:介绍ECT的发展历史、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 操作原理:通过3D仿真界面展示ECT的电流传导、脑电生理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电休克的生物学机制。

3. 虚拟操作流程:学生将在虚拟环境中逐步操作ECT,包括患者评估、麻醉与肌松药物的使用、电极放置、刺激参数设置等。

4. 虚拟病例管理:提供多个虚拟患者案例,学生需要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制定治疗计划、选择参数,并进行ECT操作。

5. 风险控制与并发症处理:在虚拟仿真中模拟突发事件,如心律失常或呼吸抑制,学生需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干预。

6. 术后评估与康复:通过模拟病程跟踪和治疗后评估,帮助学生理解ECT后患者的恢复过程和随访要点。

1. 疗效结果


重度抑郁症:多项研究表明,ECT在治疗重度抑郁症(尤其是对药物不敏感的患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超过50%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接受ECT治疗后病情显著改善,尤其是那些表现出极端抑郁或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双相情感障碍:ECT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有良好效果。实验表明,ECT可以快速缓解躁狂症状,且通常在数次治疗后患者的情绪稳定显著改善。

精神分裂症:对于部分表现出严重幻觉和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ECT能够显著减少这些阳性症状,尤其是在急性期。但对于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社交退缩)的改善相对有限。


2. 安全性与副作用


短期记忆丧失:实验结果表明,ECT的一个常见副作用是暂时性记忆丧失,尤其是在双侧电极放置时。这种记忆丧失通常在数周内逐渐恢复,但在少数情况下,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长期的记忆缺失。

认知功能:部分患者在接受ECT后会表现出轻度的认知功能下降,但这些效应通常是短暂的。研究显示,单侧电极放置较双侧放置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小。

躯体反应:肌肉酸痛、头痛和一过性血压升高是ECT的常见短期副作用,但随着麻醉和肌松药物的使用,这些副作用已大大减少。


3. 作用机制的发现


神经递质的改变:实验研究发现,ECT可以改变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尤其是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与症状的缓解直接相关。

神经可塑性:研究结果表明,ECT能够增强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促进新的神经连接形成,改善情绪调节功能。

大脑功能连接的调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研究显示,ECT可以调节大脑情绪网络中的功能连接性,尤其是减少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相关的过度活跃的脑区。


4. 患者反应与依从性


快速起效:实验结果显示,ECT在短期内就能产生显著效果,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缓解症状的患者,例如有自杀风险的患者。

患者依从性:尽管ECT在部分患者中存在负面认知,但临床实验中大多数患者在体验到症状改善后,愿意继续接受治疗。改进的技术(如使用短脉冲电流和单侧电极放置)降低了副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5. 结论


有效性:研究一致表明,EC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在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ECT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安全性:现代ECT通过改进技术显著提高了安全性,副作用较可控,短期记忆丧失等副作用可以在治疗后逐步恢复。

长期作用机制:虽然ECT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实验结果支持其在神经递质调节、神经可塑性和脑功能连接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查看更多
点击收回
  • 网络要求
  • 硬件要求
  • 用户操作系统要求
无特殊
无特殊
无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