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面向医学生所处的见习医师、实习医师和规范化培训医师三个不同层次,通过本项目训练,目标使学生在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等方面,达到相应能力和水平:
(1) 职业素养: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医学生关于儿童中毒诊治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立德树人,增强学生们对专业、课程的认同感,形成职业使命感。
(2) 专业知识:见习医师需掌握院前急救、抢救室一般处理、生命体征评估,掌握不同中毒种类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掌握儿童中毒的救治原则,了解有机磷中毒的解救药物和心肺复苏药物使用;实习医生除见习内容外,还需掌握阿托品、肾上腺素的计量、用法;住院医师除实习内容外,需进一步掌握阿托品化、阿托品减量过快的选择和解磷定的使用;掌握细菌性痢疾的抗生素选择和使用,以及抽搐患者的镇静药物选择和使用。
(3) 临床技能:各级医师需掌握儿童常见危重症疾病状态的快速评估及处置原则,熟悉CPR操作、抽搐的处理原则以及儿科静脉补液的技能。
此外,为普及急救知识技能,提高群众急救意识,本项目中“儿童抽搐的公园急救场景”免费向群众开放使用,结合定期开展的急救讲座宣传教育,培养广大群众的院前急救能力,让人人都能掌握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急救者或协助者。
实验原理(限1000字以内)
1) 以真实病例为引导,通过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编程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对象,情景再现儿童中毒的突发状况,模拟院前急救、抢救室抢救的救治流程、诊疗救治操作和病情转归;
2) 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对病人实行评估、判断,从而制定相应的临床操作,并实时治疗处置。患者内置生理驱动模型,根据实验者不同的诊断和处置,出现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产生不同的病情变化。
3) 根据不同的操作内容触发不同的路径分支,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本项目需掌握的知识点:共 5 个
1) 危重患儿的院前急救处理:掌握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处置原则。
2) 危重症患者快速估内容:掌握DIRECT危重症快速规范病情评估方法和处置流程。
3) 儿童常见中毒类型的诊断和处理: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鉴别诊断儿童常见的中毒,如有机磷、毒鼠强、细菌性痢疾,作出相应的处理。掌握中毒的一般处置原则,掌握特殊解毒剂的使用。
4) 儿童常见危重状态的处置:正确识别抽搐、心跳呼吸骤停等危重症状态,并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
5) 儿科急诊/危重症的医患沟通/护患沟通(贯穿全程)。
核心要素仿真设计(对系统或对象的仿真模型体现的客观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实验场景进行如实描述,限500字以内)
1) 虚拟操作环境真实:本实验中公园场景、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场景均根据真实场景搭建;实验仪器设备根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抢救室及ICU中真实原型(含床单元、监护仪器设备、急救药品等)进行虚拟创作,构建三维交互场景,实验环境与真实环境一致,使得实验操作人员身临其境。
2) 通过人机对话进行问诊与沟通:通过高仿真度模拟患者模型,在诊治过程中,学生直接面对患者,通过语音、语义识别交互与患者沟通,获得病人的主诉和病史描述,进行医患沟通模拟。
3) 高仿真度动画模拟病人症状体征:利用高仿真度动画模拟病人抽搐、呕吐等症状,瞳孔变化、毛细血管再充盈等体征,与真实情况一致,实验者直接观察到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诊断判别。
4)
真实模拟治疗过程:诊断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根据治疗的准确度,获得模型的真实反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实时识别患者问题、不断进行决策并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5) 模拟临床高自由度、多路径结局:学生自由进行诊疗全过程模拟,通过虚拟仿真、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根据诊疗中选择的不同,真实模拟临床多路径结局,通过案例设计完成临床应用。
1)课堂理论教学:通过线下课堂教学,学生掌握儿童中毒的理论知识,掌握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及特殊解毒药物的使用。
2)实验前预习:进入实验空间,在实验首页面进行儿科中毒及急救基础知识的学习。预习儿童中毒及急救的知识背景,了解实验目标。实验方法为观察法。
3)教学与操作:完成实验前预习后,进入虚拟实验模块。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新手模式”或“考核模式”。新手模式中,通过模块化教学,让学生掌握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抽搐处理、有机磷中毒表现、阿托品剂量选择、阿托品化、阿托品过量、不同张力液体配置等与儿童中毒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完成“新手模式”学习后,进入考核模式,根据自己的角色,选择“见习医师”、“实习医师”、“规培医师”。医师通过全模拟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进一步辅助检查及结果判读,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患者模型根据实验者不同的诊断和处置,出现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好转、心跳呼吸骤停、抽搐、病情加重的不同结局,学生根据新的变化进行评估后再处理,给予继续解毒药物使用、心肺复苏、止惊等处理。学生必须不断的进行评估—干预—再评估—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掌握危重症快速规范病情评估方法和处置流程,训练学生“争分夺秒、标准规范”的急救意识,最终掌握儿童中毒的诊治及相关危重症状态的急救技能。实验方法为自主设计法及比较法。
4)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本课程通过课堂知识讲授,线上虚拟仿真实验课与线下心肺复苏(CPR)培训等项目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利用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点互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好的掌握教授内容,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5)报告与讨论:实验过程中人机交互,系统记录所有已执行的操作并同步显示成绩,试验结束后给予评价报告和重点总结。训练结束反馈”中查看练习结果。“新手模式” 中全程计时,记录已执行的操作并提示重要的实验步骤,学生进入“考核评价模块”完成考核后,在反馈”中查看考核结果。由此生成的虚拟实验结果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在课堂教针对性指导。设置见习医师、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种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医师需要掌握的不同内容,分别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团队讨论教学、O2O混合式教学、训练评价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实验方法为描述法和比较法。
6)形成性评价:学生每一次的选择和决策会和系统进行交互,产生不同的分值和走向,从而影响患者最终治疗效果和预后。根据不同的分值,结束后产生相应的荣誉值和进阶排名。每个病人有
6点生命值,每处理错误一次消耗一个生命点,消耗完生命点即为抢救失败。在实行过程中可向上级医生求助一次,上级医生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启发。利用年轻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促使其通过不断的参与游戏模拟,达到进阶,从而更充分掌握知识点。做到知识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操作数据和考核成绩,实时诊断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实验教学环节及节奏进行调控,使实验达到预定的目标。并结合线上线下成绩对学生进行指导。实验方法为比较法和转换法。
1.模拟真实环境,在众多意见中,选择有效建议,进行院前急救处理训练,错误选择如“掐人中”将扣分,培养院前急救的基本能力。
2.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3.选择抽搐患儿正确处理,如摆放侧卧体位,防止呕吐物窒息,错误选择如按压四肢,口腔塞入手指、塞入毛巾等将扣分,培养正确处理抽搐的能力。
4.其他救治,选择清理现场杂物,疏散人群,记录小朋友的抽搐时间,训练院前急救处置的一般原则。
5.护士处置,包括称体重、生命体征(体温、血压、脉氧饱和度)的测量、以及测血糖等项目漏项将扣分,训练入院后的紧急生命体征评估,重症患者入院处理流程,培养重症患者病情初步评估的能力。
6. 护士处置,连接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
7. 医生问诊,通过语音、语义识别,进行病史采集,训练医生病史采集能力,培养诊疗思维。
8. 医生处置,进行重要的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瞳孔检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检查等,训练医生病史体格检查技能,培养诊疗思维。
9. 根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生给出需要进行进一步辅助检查的项目,训练病史综合及临床思维能力。
10.随机给出辅助检查结果,训练实验者化验结果的判读,培养临床思维及诊断能力。
11. 实验者根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培养临床思维及诊断能力。
12.根据诊断,给出相应的治疗药物。训练实验者根据选择医生角色(级别)的不同,对于药物的用法作相应要求,培养不同类型中毒的处理能力。
13.根据生命体征的监测,判断患儿出现心跳呼吸停止,训练实验者心肺复苏术,培养实验者的CPR技能。
14.给予气管插管,训练气管插管技术,培养实验者建立高级气道的能力。
15.根据复苏的质量,给出生命体征,训练实验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培养CPR能力。
16.转入PICU。
(1) 本项目由系统自动记录每一步操作,在每一个实验环节结束后自动生成实验报告,即时反馈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包括: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处置、医患沟通三部分。
(2) 院前急救部分,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患儿病情、正确掌握院前急救处理原则,安全转运患者。急诊抢救室为本虚拟仿真实验的重点,根据实验者的角色不同,要求对有机磷、毒鼠强、细菌性痢疾三条支线,每条支线随机出现四条路径-培养养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团队写作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实验中任何决策错误、均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最终实验失败。
(3) 重症监护病房--医患沟通--培养医患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