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毒的多角色协同式一体化急救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简介视频 教学引导视频

儿童中毒的多角色协同式一体化急救虚拟仿真实验

学院:儿科学院
所属学科:临床医学类
专业门类:儿科学
项目申报人:唐维兵/葛许华
课程年份:2020
课时数:3
课程唯一编号:202001

实验简介:

实验简介(实验的必要性及实用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实验系统的先进性)

1.  实验的必要性

(1)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方式,符合国家战略及“新医科”发展要求

当今中国即将进入“三孩时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突出解决好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儿童的健康卫生是新时期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设计儿童中毒的急救虚拟仿真实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符合当前形势下国家战略及“新医科”发展要求。

 

(2)小儿内科学是儿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小儿内科学是儿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是儿科医学生向合格的医生转变的重要前提。本课程对接行业高阶人才培养规划,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儿科领域专业医疗人才的一次重要尝试。培养高素质的儿科医务工作者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3)中毒的诊疗是儿科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以掌握

急性中毒是儿科的常见急症之一,重度中毒常可致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状。造成小儿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年幼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婴儿时期往往拿到东西就放入口中,使接触的毒物在短时间内通过吞食、吸入、皮肤吸收或注射途径进入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直至危及生命,如有机磷中毒、鼠药中毒、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对于各类型中毒的正确诊断和处理,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抽搐等危重症状态的正确处理,是降低中毒儿童死亡率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病人存活率和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但儿童中毒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主要依靠课堂讲述来实施教学,也导致学生对于临床的病情判断、紧急处置和抢救流程只有理论认识,无法身临其境,往往很难让学生记忆、理解及掌握知识重点,对于具体诊疗过程更是难以融汇掌握。

 

2.  实验的实用性

本实验通过虚拟仿真综合训练的方式,摆脱传统教学的现实和伦理限制,是小儿内科危重症教学的新尝试。儿童中毒病例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且各类型中毒典型症状消失快,在实际的临床教学,包括见习、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应用具体病例演示诊疗全过程;并且由于中毒病例的抢救往往涉及多方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现场条件的高风险和急迫性等问题,模拟实训和现场演示带教可实施性及可重复性差。现场的环节分解演示、重复演示,必然带来延误抢救时机、导致预后不良的结果,不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此外,由于儿童与成人生理病理特征的显著差异,儿童中毒的临床表现、诊疗与成人也不尽相同,仅接受成人急救相关培训的学生很难应对儿童相应疾病状态的处理。最后,由于儿童无法准确描述病史,这也为医生的诊疗带来了一系列困难。本虚拟仿真实验,重点培养儿科医务人员的在儿童中毒具体病例中的诊疗思维、中毒处置及应急抢救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可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模拟病例及抢救现场实景,提供了短时间内系统性反复接触少见病例的可能性,在儿科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十分必要。


3.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1)教学理念合理,本实验项目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本着“求真务实、虚实结合”的理念,突破传统课堂及临床带教模式,努力提高医学生临床胜任力。

2)设计方法合理:虚实结合,通过课堂讲授,线上实验结合线下培训,引导学生预习、学习及实践,遵循认知规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虚拟实际的临床病例为导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生进行儿童中毒场景再现和过程的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家长、护士及各层级医生角色,体验多类型儿童常见中毒的处置完整流程,并根据处置方法是否得当,利用模型驱动,模拟临床真实路径结果,实现多角色、多任务、多途径、多层次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设置,对学生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团队协作和医患沟通四大模块内容进行锻炼和考核;重点通过将课程分为见习医师、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的三大层次,情景教学、真实教学和反复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3)评价体系合理:通过形成性评价方式,通过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全面记录学生操作时间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能力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克服实物实验的时空限制。

 

4、实验系统的先进性

(1)    实验设计方面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不足,开创实验教学新局面;通过搭建多元化场景,高仿真度的人物、情节设计,实现多种角色、多个任务、多条临床途径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设置,全面培养学生儿童中毒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通过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全面记录学生操作时间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能力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克服实物实验的时空限制。建立了病情、用药与处理流程的支撑模型,可以调整和拓展病情的状态和处置要求,来满足教学内容的考察要求。构建包含了3种类型中毒病情下,各自不同的4条处置分支。本实验将复杂的临床处置标准抽象成为数理模型,把实验操作得到的离散性的实验数据,转化成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跟踪评测。

(2)    技术方面:系统基于Unity3D引擎制作,采用PBR材质技术、光线追踪技术和人体动作捕捉技术,经过系统的图形学算法优化,实现了对实验场景、虚拟动态人物、患者病容病态的高逼真度还原,提高了教学数据的可靠性。融合了AI语音交互模块,构建病情诊断的专业语音交互数据库,实现对使用者语音、语义的识别,支持使用者通过自然交互方式进行人机对话。


...查看更多 点击收回
学院:儿科学院
所属学科:临床医学类
专业门类:儿科学
项目负责人:唐维兵/葛许华
课程年份:2020
课时数:3
课程唯一编号:202001

实验简介:

实验简介(实验的必要性及实用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实验系统的先进性)

1.  实验的必要性

(1)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方式,符合国家战略及“新医科”发展要求

当今中国即将进入“三孩时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突出解决好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儿童的健康卫生是新时期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设计儿童中毒的急救虚拟仿真实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符合当前形势下国家战略及“新医科”发展要求。

 

(2)小儿内科学是儿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小儿内科学是儿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是儿科医学生向合格的医生转变的重要前提。本课程对接行业高阶人才培养规划,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儿科领域专业医疗人才的一次重要尝试。培养高素质的儿科医务工作者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3)中毒的诊疗是儿科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以掌握

急性中毒是儿科的常见急症之一,重度中毒常可致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状。造成小儿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年幼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婴儿时期往往拿到东西就放入口中,使接触的毒物在短时间内通过吞食、吸入、皮肤吸收或注射途径进入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直至危及生命,如有机磷中毒、鼠药中毒、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对于各类型中毒的正确诊断和处理,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抽搐等危重症状态的正确处理,是降低中毒儿童死亡率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病人存活率和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但儿童中毒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主要依靠课堂讲述来实施教学,也导致学生对于临床的病情判断、紧急处置和抢救流程只有理论认识,无法身临其境,往往很难让学生记忆、理解及掌握知识重点,对于具体诊疗过程更是难以融汇掌握。

 

2.  实验的实用性

本实验通过虚拟仿真综合训练的方式,摆脱传统教学的现实和伦理限制,是小儿内科危重症教学的新尝试。儿童中毒病例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且各类型中毒典型症状消失快,在实际的临床教学,包括见习、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应用具体病例演示诊疗全过程;并且由于中毒病例的抢救往往涉及多方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现场条件的高风险和急迫性等问题,模拟实训和现场演示带教可实施性及可重复性差。现场的环节分解演示、重复演示,必然带来延误抢救时机、导致预后不良的结果,不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此外,由于儿童与成人生理病理特征的显著差异,儿童中毒的临床表现、诊疗与成人也不尽相同,仅接受成人急救相关培训的学生很难应对儿童相应疾病状态的处理。最后,由于儿童无法准确描述病史,这也为医生的诊疗带来了一系列困难。本虚拟仿真实验,重点培养儿科医务人员的在儿童中毒具体病例中的诊疗思维、中毒处置及应急抢救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可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模拟病例及抢救现场实景,提供了短时间内系统性反复接触少见病例的可能性,在儿科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十分必要。


3.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1)教学理念合理,本实验项目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本着“求真务实、虚实结合”的理念,突破传统课堂及临床带教模式,努力提高医学生临床胜任力。

2)设计方法合理:虚实结合,通过课堂讲授,线上实验结合线下培训,引导学生预习、学习及实践,遵循认知规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虚拟实际的临床病例为导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生进行儿童中毒场景再现和过程的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家长、护士及各层级医生角色,体验多类型儿童常见中毒的处置完整流程,并根据处置方法是否得当,利用模型驱动,模拟临床真实路径结果,实现多角色、多任务、多途径、多层次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设置,对学生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团队协作和医患沟通四大模块内容进行锻炼和考核;重点通过将课程分为见习医师、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的三大层次,情景教学、真实教学和反复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3)评价体系合理:通过形成性评价方式,通过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全面记录学生操作时间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能力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克服实物实验的时空限制。

 

4、实验系统的先进性

(1)    实验设计方面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不足,开创实验教学新局面;通过搭建多元化场景,高仿真度的人物、情节设计,实现多种角色、多个任务、多条临床途径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设置,全面培养学生儿童中毒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通过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全面记录学生操作时间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能力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克服实物实验的时空限制。建立了病情、用药与处理流程的支撑模型,可以调整和拓展病情的状态和处置要求,来满足教学内容的考察要求。构建包含了3种类型中毒病情下,各自不同的4条处置分支。本实验将复杂的临床处置标准抽象成为数理模型,把实验操作得到的离散性的实验数据,转化成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跟踪评测。

(2)    技术方面:系统基于Unity3D引擎制作,采用PBR材质技术、光线追踪技术和人体动作捕捉技术,经过系统的图形学算法优化,实现了对实验场景、虚拟动态人物、患者病容病态的高逼真度还原,提高了教学数据的可靠性。融合了AI语音交互模块,构建病情诊断的专业语音交互数据库,实现对使用者语音、语义的识别,支持使用者通过自然交互方式进行人机对话。


我要做实验
返回
实验介绍
实验必读
预习
自测
评论
  • 实验教学目标
  • 实验原理
  • 实验教学过程与实验方法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与结论

本课程面向医学生所处的见习医师、实习医师和规范化培训医师三个不同层次,通过本项目训练,目标使学生在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等方面,达到相应能力和水平:

(1)      职业素养: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医学生关于儿童中毒诊治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立德树人,增强学生们对专业、课程的认同感,形成职业使命感。

(2)      专业知识:见习医师需掌握院前急救、抢救室一般处理、生命体征评估,掌握不同中毒种类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掌握儿童中毒的救治原则,了解有机磷中毒的解救药物和心肺复苏药物使用;实习医生除见习内容外,还需掌握阿托品、肾上腺素的计量、用法;住院医师除实习内容外,需进一步掌握阿托品化、阿托品减量过快的选择和解磷定的使用;掌握细菌性痢疾的抗生素选择和使用,以及抽搐患者的镇静药物选择和使用。

(3)      临床技能:各级医师需掌握儿童常见危重症疾病状态的快速评估及处置原则,熟悉CPR操作、抽搐的处理原则以及儿科静脉补液的技能。

 

此外,为普及急救知识技能,提高群众急救意识,本项目中“儿童抽搐的公园急救场景”免费向群众开放使用,结合定期开展的急救讲座宣传教育,培养广大群众的院前急救能力,让人人都能掌握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急救者或协助者。

实验原理(1000字以内)

1)  以真实病例为引导,通过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编程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对象,情景再现儿童中毒的突发状况,模拟院前急救、抢救室抢救的救治流程、诊疗救治操作和病情转归;

  

2)  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对病人实行评估、判断,从而制定相应的临床操作,并实时治疗处置。患者内置生理驱动模型,根据实验者不同的诊断和处置,出现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产生不同的病情变化。

  

3)  根据不同的操作内容触发不同的路径分支,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本项目需掌握的知识点:共 5

1)  危重患儿的院前急救处理:掌握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处置原则。

2)  危重症患者快速估内容:掌握DIRECT危重症快速规范病情评估方法和处置流程。

3)  儿童常见中毒类型的诊断和处理: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鉴别诊断儿童常见的中毒,如有机磷、毒鼠强、细菌性痢疾,作出相应的处理。掌握中毒的一般处置原则,掌握特殊解毒剂的使用。

4)  儿童常见危重状态的处置:正确识别抽搐、心跳呼吸骤停等危重症状态,并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

5)  儿科急诊/危重症的医患沟通/护患沟通(贯穿全程)。


核心要素仿真设计(对系统或对象的仿真模型体现的客观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实验场景进行如实描述,限500字以内)


1)   虚拟操作环境真实:本实验中公园场景、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场景均根据真实场景搭建;实验仪器设备根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抢救室及ICU中真实原型(含床单元、监护仪器设备、急救药品等)进行虚拟创作,构建三维交互场景,实验环境与真实环境一致,使得实验操作人员身临其境。

 

2)   通过人机对话进行问诊与沟通:通过高仿真度模拟患者模型,在诊治过程中,学生直接面对患者,通过语音、语义识别交互与患者沟通,获得病人的主诉和病史描述,进行医患沟通模拟。

3)   高仿真度动画模拟病人症状体征:利用高仿真度动画模拟病人抽搐、呕吐等症状,瞳孔变化、毛细血管再充盈等体征,与真实情况一致,实验者直接观察到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诊断判别。

4)  
真实模拟治疗过程:诊断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根据治疗的准确度,获得模型的真实反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实时识别患者问题、不断进行决策并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5)   模拟临床高自由度、多路径结局:学生自由进行诊疗全过程模拟,通过虚拟仿真、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根据诊疗中选择的不同,真实模拟临床多路径结局,通过案例设计完成临床应用。


1)课堂理论教学:通过线下课堂教学,学生掌握儿童中毒的理论知识,掌握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及特殊解毒药物的使用。

2)实验前预习:进入实验空间,在实验首页面进行儿科中毒及急救基础知识的学习。预习儿童中毒及急救的知识背景,了解实验目标。实验方法为观察法。

3)教学与操作:完成实验前预习后,进入虚拟实验模块。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新手模式”或“考核模式”。新手模式中,通过模块化教学,让学生掌握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抽搐处理、有机磷中毒表现、阿托品剂量选择、阿托品化、阿托品过量、不同张力液体配置等与儿童中毒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完成“新手模式”学习后,进入考核模式,根据自己的角色,选择“见习医师”、“实习医师”、“规培医师”。医师通过全模拟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进一步辅助检查及结果判读,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患者模型根据实验者不同的诊断和处置,出现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好转、心跳呼吸骤停、抽搐、病情加重的不同结局,学生根据新的变化进行评估后再处理,给予继续解毒药物使用、心肺复苏、止惊等处理。学生必须不断的进行评估—干预—再评估—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掌握危重症快速规范病情评估方法和处置流程,训练学生“争分夺秒、标准规范”的急救意识,最终掌握儿童中毒的诊治及相关危重症状态的急救技能。实验方法为自主设计法及比较法。

4)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本课程通过课堂知识讲授,线上虚拟仿真实验课与线下心肺复苏(CPR)培训等项目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利用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点互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好的掌握教授内容,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5)报告与讨论:实验过程中人机交互,系统记录所有已执行的操作并同步显示成绩,试验结束后给予评价报告和重点总结。训练结束反馈”中查看练习结果。“新手模式” 中全程计时,记录已执行的操作并提示重要的实验步骤,学生进入“考核评价模块”完成考核后,在反馈”中查看考核结果。由此生成的虚拟实验结果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在课堂教针对性指导。设置见习医师、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种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医师需要掌握的不同内容,分别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团队讨论教学、O2O混合式教学、训练评价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实验方法为描述法和比较法。

6)形成性评价:学生每一次的选择和决策会和系统进行交互,产生不同的分值和走向,从而影响患者最终治疗效果和预后。根据不同的分值,结束后产生相应的荣誉值和进阶排名。每个病人有6点生命值,每处理错误一次消耗一个生命点,消耗完生命点即为抢救失败。在实行过程中可向上级医生求助一次,上级医生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启发。利用年轻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促使其通过不断的参与游戏模拟,达到进阶,从而更充分掌握知识点。做到知识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操作数据和考核成绩,实时诊断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实验教学环节及节奏进行调控,使实验达到预定的目标。并结合线上线下成绩对学生进行指导。实验方法为比较法和转换法。

1.模拟真实环境,在众多意见中,选择有效建议,进行院前急救处理训练,错误选择如“掐人中”将扣分,培养院前急救的基本能力。

2.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3.选择抽搐患儿正确处理,如摆放侧卧体位,防止呕吐物窒息,错误选择如按压四肢,口腔塞入手指、塞入毛巾等将扣分,培养正确处理抽搐的能力。 

4.其他救治,选择清理现场杂物,疏散人群,记录小朋友的抽搐时间,训练院前急救处置的一般原则。 

5.护士处置,包括称体重、生命体征(体温、血压、脉氧饱和度)的测量、以及测血糖等项目漏项将扣分,训练入院后的紧急生命体征评估,重症患者入院处理流程,培养重症患者病情初步评估的能力。


6. 护士处置,连接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

7. 医生问诊,通过语音、语义识别,进行病史采集,训练医生病史采集能力,培养诊疗思维。

8. 医生处置,进行重要的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瞳孔检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检查等,训练医生病史体格检查技能,培养诊疗思维。

9. 根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生给出需要进行进一步辅助检查的项目,训练病史综合及临床思维能力。

10.随机给出辅助检查结果,训练实验者化验结果的判读,培养临床思维及诊断能力。


11. 实验者根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培养临床思维及诊断能力。


12.根据诊断,给出相应的治疗药物。训练实验者根据选择医生角色(级别)的不同,对于药物的用法作相应要求,培养不同类型中毒的处理能力。


13.根据生命体征的监测,判断患儿出现心跳呼吸停止,训练实验者心肺复苏术,培养实验者的CPR技能。

14.给予气管插管,训练气管插管技术,培养实验者建立高级气道的能力。

15.根据复苏的质量,给出生命体征,训练实验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培养CPR能力。 

16.转入PICU


(1)     本项目由系统自动记录每一步操作,在每一个实验环节结束后自动生成实验报告,即时反馈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包括: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处置、医患沟通三部分。

(2)     院前急救部分,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患儿病情、正确掌握院前急救处理原则,安全转运患者。急诊抢救室为本虚拟仿真实验的重点,根据实验者的角色不同,要求对有机磷、毒鼠强、细菌性痢疾三条支线,每条支线随机出现四条路径-培养养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团队写作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实验中任何决策错误、均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最终实验失败。

(3) 重症监护病房--医患沟通--培养医患沟通能力

查看更多
点击收回
  • 网络要求
  • 硬件要求
  • 用户操作系统要求

1)说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带宽要求(需提供测试带宽服务)

本项目是线上模式,采用B/S架构,用户通过网络链接进入仿真平台,进行学习与操作,此时客户端到服务端单线接入带宽要求不小于20Mbps,带宽越大,虚拟仿真三维效果越佳。服务端接出带宽要求不小于100Mbps光纤,带宽越大,客户端体验越好。


虚拟仿真门户网站有测试带宽服务工具。

 

 

2)说明能够支持的同时在线人数(需提供在线排队提示服务)

客户端并发响应数量与服务器的硬件配置条件和服务器接出带宽成正比。单次实验课程同时上课的学生有30-50人,为满足多门实验教学的要求以及后续发展的需要,服务器端支持的最大同时在线人数为100人。

 实验最大并发访问数(100 人同时访问);

 ②系统用户数(暂时无限制);

 同时在线用户数(不超过同时在线100人);

 ④提供在线排队提示信息。

(1) 计算机硬件配置要求
CPU :Inter I5第九代处理器以及相同性能处理器及以上;
内存:内存8 GB及以上;
硬盘:256 GB及以上的机械硬盘及以上;
显卡:独立显卡GTX 1060 及以上;
网络适配器:网络1000 Mbps以太网卡;
显示器:显示器17英寸以上;

用户硬件配置越好,体验效果越好,特别是 CPU、内存、显卡。

2)其他计算终端硬件配置要求

用户操作系统要求(如WindowsUnixIOSAndroid等)

(1)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版本要求

Windows 7或Windows 10专业版/旗舰版64位操作系统。

(2)  其他计算终端操作系统和版本要求

(3)  支持移动端:○是 ●否

诊疗指南-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13
诊疗指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
诊疗指南-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诊疗指南-血液净化模式选择专家共识
中毒知识-细菌性食物中毒诊疗规范
中毒知识-灭鼠药中毒
中毒知识-小儿常见中毒的处理
中毒知识-有机磷中毒
中毒知识-中毒性菌痢
中毒知识-中毒血液净化
急救知识-儿童气管插管
急救知识-儿童心肺复苏
急救知识-儿童血液净化
急救知识-儿童意外伤害
急救知识-儿童意外伤害
急救知识-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急救知识-惊厥持续状态
急救知识-心肺复苏讲课1